□黄爱琳(西南科技大学)
近日,刘先生在重庆永辉超市金源时代店购买标价7.96元的淡虾米,在超市采用分位“四舍五入”规则的情况下,刘先生支付100元现金后,超市对其找零92元,即实际收取了8元。对此,刘先生提出质疑:“分位钱再少也是消费者权益,超市既未提前告知,也未在标签上注明四舍五入。”4月29日,该超市工作人员回应称,此举并非是“反向抹零”,而是实行“积零换整”,即消费者可保留多支付零钱的小票,待凑足整额后可至服务台兑换,并且,其表示门店在购物小票底部标注了提示信息。目前,该店已完成收银系统优化,实现“1分钱到9分钱都直接给消费者省了”。(4月29日 蓝鲸新闻)
永辉超市“标价7.96元实收8元”的操作,将“反向抹零”操作推至舆论风口浪尖。尽管其以“积零换整”的回应试图撇清“反向抹零”的嫌疑,但从保障消费者权益的本质来看,这种要求消费者“分币差额需累计至整数才可兑换”的规则,实则是对公平交易权的一种隐性的架空。
事实上,所谓的“积零换整”暗藏着双重门槛:首先要求消费者当月内将分币差额累计至整数,其次还需带着小票主动到服务台兑换。就前者而言,超市对消费者“必须凑够整数”的要求,意味着其必须在当月再次甚至多次前来消费,才能达到“凑整”的要求,本质是将“兑换资格”与“重复消费”强制绑定,以“便民”之名行“留客”之实,是一种对消费者自主选择权的隐性剥夺。就后者而言,“保留多支付零钱的小票”、主动到服务台兑换的要求,无疑是在提高消费者对此投入时间与精力成本,绝大多数消费者在“就几分钱,不想搞得这么麻烦”的心理下无奈选择放弃。在此逻辑下,“积零换整”不仅实质上达到了“反向抹零”的效果,还能以“分位凑整后可兑换”的规则外壳规避“标价外加价”的监管红线。
“积零换整”的过程中展现的不是服务诚意,而是商业计算的精明。一方面,其“分币在银行难以兑换”的解释,在电子支付早已实现分位精准结算的当下,显然站不住脚,难以服众。另一方面,超市将“分币凭小票当月内到服务台积零换整”的提示信息,仅以微小字体印在小票最下方,这种“信息隐蔽策略”实质上是对消费者知情权的一种侵害。最后,当超市将“多收的分币”变为需要消费者主动追溯的“沉没成本”时,商家正在“用规则制造麻烦,用麻烦促成放弃”的精明算计,来完成对分币差额的实质占有。
对于“反向抹零”的质疑,永辉超市“积零换整”的回应显然不是一个好答案。对于零售业而言,此次“分币争议”是一记警钟:在电子支付精准到毫厘的当下,任何试图利用“分币模糊地带”进行的微利算计,终将会在消费者的权益觉醒中无所遁形。企业应当明白,若继续沉浸在成功算计消费者口袋里的几分钱的喜悦之中,长此以往,输掉的可能是千金难换的市场信任。毕竟,商业的长久之道,从来不在对消费者“小数点后两位”的精明计算里,而在“不让消费者多花一分钱”的服务诚意之中。
来源:红网
作者:黄爱琳
编辑:汪敏星
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,仅系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红网立场。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