□杨思雨(西南政法大学)
近日,央视财经报道揭露了“保税仓发货”保健品背后的假进口黑产链,引发广泛关注。无良商家将国内生产的保健品贴上“外国生产”标签,包装成所谓“进口高端”保健品进行欺诈销售。更有甚者,这些“高端保健品”中不少配料质量和卫生标准不达标,属于实打实的伪劣商品。这不仅损害消费者的正当权益、扰乱市场秩序,也暴露出当下保健品市场“标签化包装风”盛行,凸显严管严查的必要性。
保健品“标签化包装风”盛行,一方面是因市场需求庞大。随着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提升,消费者不再满足于“凑合用”,而是更注重“品质与体验”。带有进口光环的保健品,在消费者心理层面更契合其对健康的关注。
在需求旺盛的背景下,电商时代的营销特性也为进口标签造假提供了温床。许多打着进口标签的保健品通过网络代购或线上直播销售,消费者无法看到商家后台操作过程,而线上视觉营销又会削弱消费者的判断力,使商家有更多机会弄虚作假。此次央视财经调查显示,部分不良商家将自制的“进口保健品”在网店中展销。
由于跨境商品品牌认证需登录外部网站,且反馈程序繁杂,导致消费者证伪困难,商家却易于逃避监管。商家利用这种隐蔽性,采用“境外借壳”手段,在国内生产后运至国外包装,再运回国内销售,摇身一变成了“进口货”。这种手段不仅在保健品行业屡见不鲜,在进口食品领域也时常出现。例如,此前被曝光的进口商品专卖店,其部分商品实为国内生产、运至边境城市包装贴牌的假货。
为应对进口保健品造假问题,首先要在政策层面下足功夫。有商家坦言,跨境保健品因暂时缺乏明确规定和要求,在成本控制、质量把控、宣传规范等方面相对随意。一方面,可参考现行“三品一械”的保健食品直播条例,明确商家线上直播宣传尺度,以及线下销售需提供的产品信息和查证渠道;另一方面,应进一步明确进口保健品的界定标准和进口商标使用范围,防止不良商家在商标溯源上钻空子。
在保健品出入境流通监管方面,也需加大力度,防止“境外借壳”商品流入市场。这要求相关部门加强审查,一旦发现同一批商品出入境记录存在重复,需警惕“借壳”造假可能。如此一来,若接到消费者举报“进口”造假,也可从出入境记录中寻找线索。
毕竟,正如保健品包装上标注的“本品不可代替药物治疗”。虽然保健品有一定功效,但无论如何用进口标签粉饰,都不是包治百病的“健康神话”,消费者不应盲目迷信。同时,年轻人应给予家中老人更多关怀与陪伴,温馨的情感联结或许比任何保健品都更能滋养老人身心。
来源:红网
作者:杨思雨
编辑:汪敏星
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,仅系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红网立场。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。